
孩子没弹好,家长怎么办?#学钢琴
有家长网上咨询说她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连续好几次课都没有完成好,练琴效率低,回课效果也不太好,是不是不太适合学钢琴呢?
可能大多数家长都有过这种想法,我们也不能简单地用“玻璃心”草率带过,有时家长对于孩子弹不好真的是一种无助感。从不知道是何原因引起的弹不好,练不好到上课时老师的批评,时间一长,便开始质疑自己的孩子水平,然后是抱怨孩子,连哄带骗说要放弃学钢琴……于是,学钢琴的气氛在紧张、纠结、焦虑、怀疑中度过,学钢琴慢慢变成一种压力和负担。这种现象很普遍,作为琴童家长应该如何面对这种状况呢?
首先,家长要正确面对老师的批评。
一般来说,好的老师不会随便批评。批评往往是一种提醒,比如你可能触碰了一些不应该触碰的界限,如学习的态度,不好的习惯等,老师通常会用批评的方式亮一下红灯,起到一次提醒的作用,这样的批评有助于帮助琴童快速改正,让学琴目标和方向不偏离正常轨道。
老师的批评有时也是一种求助。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孩子练琴效果不好,老师可能会用批评的方式来寻求家长的协助和配合,琴童在家练琴时是否有不好的习惯,是否遇到一些困难,或者这一周练琴是否有些突发状况。想好这些,家长可以课后找个合适的时间和老师稍作沟通。
家长要能真正理解老师批评背后的真正诉求,也就是说,老师的批评一半是给孩子的提醒,一半是向家长寻求协助与配合。如果家长不够冷静,面对老师的批评过于敏感,一气之下把这种气愤再次强压给孩子,就特别容易产生孩子的逆反心理。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是不同的,老师在教学上的严苛可能换来学生的敬畏;家长作为家人,生活上时刻用严苛的方式,可能会让孩子丧失对父母的信任感。
其次,家长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上,而非对孩子的评价上。
经过对老师批评的理性理解,家长就可以冷静下来在课后和孩子一起分析下老师批评的缘由。被批评后的琴童心情一般是很糟糕的,他们可能更害怕的是钢琴课后父母的一顿抱怨。
所以家长更要善于利用这个时刻,稳定自己的情绪,好好安抚他们的心情,引导他们总结下到底哪里没有弹好,为什么没有弹好,要把具体事项列出来和孩子聊聊,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把没有弹好的糟糕情绪赶走,重振旗鼓,继续努力。
有很多不愿意继续学钢琴的琴童,往往不是练琴的艰难让他们放弃了,而是练不好琴之后,家长不当的指责和抱怨对他造成的心理伤害,类似于“触景生情”,当他们开始弹琴时,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弹不好琴的可怕后果,所以放弃学琴就是中断那种不好的心理感受。
另外,家长重点解决家长角色的问题,而非老师角色的问题。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家长要始终明确自己角色的职责是---监督,这里的监督包括习惯养成、时间管理、注意力集中、帮助辅助等。
很多家长非常认真,他们不仅陪孩子上课,还会在孩子练琴时像老师上课一样指出一些专业技术上的问题,正确不正确尚不说,孩子的练琴心理压力太大,他们会想:不光有个人像监工一样看着,还随时挑毛病。时间一长,孩子没有了自己的判断,甚至故意放弃判断的权利,对于练琴中的独立判断、聆听、自学能力都不利。有的家长也许学得也不那么真切,专业意见提不出,就向孩子提手型问题,总之,要“找点茬”来确认下自己在这块还是有意见可提的,可学钢琴不仅仅是一个手型问题就可以解决的。
所以,实在忍不住要给孩子建议的家长,可以适当提出些听觉审美感受上的问题,比如“这段听着不美,不好听,是不是弹错音了?”“这段听起来让我吓一跳”等感受性建议,让孩子在聆听上敏感起来,不仅有利于细节上的改正,也有助于音乐审美和品位的提高。总的来说,这点可以理解为:家长应该在框架上给予监督,而非专业细节上。
最后,家长要信任自己的孩子,坚定信念。
回到刚开始的那个问题,也许那位妈妈不是真的怀疑自己孩子是否适合学钢琴,她的问题也许是在寻找一个遇到孩子弹不好的情况,家长该“怎么办”的答案。答案有很多,可我特别想告诉她的是:你的孩子很在意你对他弹不好之后的表现。家长不要随意把自己一时气愤的情绪转给自己的孩子,让他感觉到你对他的失望。
无论错误有多大,结果有多糟糕,批评有多难接受,家长都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和信任,希望和鼓励,因为这是家长的职责和使命,也是孩子赋予你的价值和意义。
学钢琴
上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