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琴童,说到练琴,估计很多琴童家长都会吐槽:哪会有孩子认真地去练琴呢,更别提主动了。那么有没有可能出现孩子主动练琴这种“奇迹”呢?这需要家长的引导,让我们一起看看应该怎样做吧!
1.环境
练琴和其他的学习包括阅读养成习惯其实是相似的,一定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并且是沉浸在音乐中的这样一个环境,才可以帮助孩子很好地进入练琴状态。
比如环境是比较嘈杂的,孩子一定会被各种干扰因素打乱注意力,无法进入安静的状态;
如果练琴时间是不稳定的,有时早有时到深夜,孩子也会认为练琴是在“赶着时间”做的一件事,而不是每天必须做并且不得不做的事。
如果家长把环境因素仅仅看做是外因,认为外因还是没有内因重要,估计在主动练琴的习惯培养上会走弯路。因为,此时外因起到的作用还是挺大的。
我们经常说21天是习惯养成的一个周期,环境就是好习惯的温床。当规定练琴时间一到,大家都各就各位去做自己的事情的时候,这个环境就给他提供了一个习惯养成的保障。
2.选择
很多家长会说孩子太小,很多都是我们替他做的决定,如果让他选择,可能他就选择不练琴了。
其实,这个选择并不是让他选择练琴或者不练琴,而是让他选择在练琴时进行一些细节性的调整和变化。
比如,今晚练习的作业可以在顺序上稍微变化下,选择哪首多练一会,哪首少练一些,特别对于年幼的琴童,固定不变可能会导致枯燥和无味,在内容和方式上做些变化未尝不可。
这样,孩子也会感到自己有一定支配权,在一定范围内,有掌控练琴这件事的权利,让他慢慢养成为自己而练的意识,减少练琴带来的压力。
3.适龄
学习要想进步,除了刻苦努力的态度之外,总免不了在能力突破上有一些“飞跃”,需要孩子做一些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比如考级,刺激下平淡的学琴状态也是可以的。
但在做能力突破的决定时,家长要特别注意:在孩子相应的年龄和他实际的能力中做一个平衡。
比如练琴的时间,如果是幼童,假如作业需要每天练琴1个小时,不是不可以,而要遵循儿童阶段年龄的特点,可以把一个小时分成15分钟一个时间段,中间稍作调整和休息再练;
如果要练习一首很难练习的曲子,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目标和分阶段,每天完成一点点,这样,对练琴效率和琴童的能力锻炼都有益。
总之,要做他这个年龄段可以做到的,让琴童在相对轻松的过程中做到坚持。
4.增强回路
有人会问,增强回路是什么意思呢?简单的理解就是:让付出有反馈。这种反馈不仅是在钢琴课中回课给老师,让老师点评、指导、建议得到的反馈,而是家长对于孩子练琴的付出有反馈的反应。
之前我曾写过一篇关于练琴中的存在感问题,其实这种反馈就是家长给予孩子存在感的反馈,这种反馈在很多孩子练琴中都欠缺。
这就像如果演奏者在舞台上演奏完毕,观众没有任何反应,没有掌声也没有说话,反馈是零,那演奏者心里一定会很复杂:别人听到了我的演奏吗?是不是我的演奏太糟糕了?
相反,如果能得到大家的掌声,或者一些建议的声音,演奏者会得到正面的鼓励,知道大家对他的付出是肯定的。
家长在孩子每天练琴后,给予他一定的评价、建议或者鼓励,其实就是告诉他:你为我们演奏的每个片段对我们都特别重要。
也就是说,要让孩子明白练琴时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即他的演奏给别人带来了什么,对别人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在求索之路上,除了认真耐心之外,还需要方法与陪伴。引导孩子主动练琴,也是引导孩子探索做事的意义,从而真正找到坚持的理由和人生的价值。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公司地址:
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228号西侧裙楼三楼
Copyright ◎ 2020 广东骏纬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13768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