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学琴|家长该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
之前文章中聊到,家长如果持续扮演孩子学琴“督察员”的角色,将会形成许多不良的后果。本篇我们将深入讨论家长该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
“督察员”的弊端之一:情绪破坏
首先,它大大破坏了孩子学琴的情绪氛围。每个家长都可以由已推人地想一想,如果你自己在做事的时候,你的领导或同事在旁边不断地提醒、警告、厉声训斥,那么你的心情如何?家长的监督、提醒、训斥,使得练琴活动成为孩子每日不断的痛苦经历。
“督察员”的弊端之二:包办带来的自我监督缺失
其次,它使一些孩子产生了练琴中出现的问题要由家长负责的心理。其实这种心理现象在成人社会中也是很常见的,如果你凡事都听领导安排、指示,那么出现了问题你会觉得是自己的责任吗?
孩子从一开始学琴,注意识谱、音准、指法、动作等等要求就由家长全面“包办”了。家长帮孩子检查错误是孩子后来练琴不用心的重要原因。这是因为,孩子从学琴之初就没有对自己的学琴活动负责过。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教师指出孩子的错误时,孩子就回头看家长然后说,“爸爸没说”“妈妈让我这样的”。孩子不能自觉监督自己练琴的危害,在学琴初期并不明显,因为此时家长往往还有能力监督学琴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但当学琴达到一定程度后,家长就表现得无能为力了。家长与孩子的冲突往往就在此时发生,出现了管不了,又不能不管的恶性循环。
忍痛“退下”,才能真正“断奶”
解决此类问题,形成良好学琴状态的关键在于,家长必需摆正自己在孩子学琴活动中的位置--从教师、辅导员、督察的位置上退下来。让孩子自己练琴,自己为自己的练琴结果负责。这样既能够使孩子在相对宽松、自由的情绪氛围中练琴,又使他自己独立地面对教师,承担起自己学习活动的责任。
有些家长可能会说,如果你不管,他就错误百出,甚至根本不练琴,到老师那根本通不过。完全有这种可能!很多家长就是因为怕孩子在老师那里出现难堪,而不得不帮助孩子学习的。但问题是,如果孩子自己都不在乎在教师那里通不过,那么家长代孩子学习能使他(她)成为努力学习、有出息的孩子吗?就像有些家长帮助孩子写作业,怕孩子完不成作业挨老师批评一样,孩子自己都不怕,家长怕什么呢?
如果尊严是孩子自己的话,那么孩子自己就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而家长替孩子维护尊严,只能使孩子丧失尊严。就像黄河的大堤,越修越高,但总不能修到天上。家长监督孩子练琴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的依赖总有使家长不堪重负的时候,因此尽早“忍痛”退下来,让孩子从家长陪练中“断奶”,是培养孩子独立的关键。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孩子身上的问题95%可以在家长身上找出原因!正像上一期所提到的两位家长那样,由于家长的明智使孩子从痛苦的学琴状态中解脱出来。
如果家长不去帮孩子学琴,那么家长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对这一问题,我们要引申讨论,因为它不仅仅是学琴的问题。我们将在下篇文章与大家深入讨论。
儿童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