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乐团鼓手Michael:我和罗兰电鼓的不解之缘
黄迈可Michael
职业鼓手、爵士鼓教师、Roland合作艺术家
拥有30年爵士鼓演出和教育经验,参与众多知名音乐人专辑录音和巡回演出。
2002年加入华语摇滚乐团“信乐团”,担任鼓手兼团长至今已19年。期间诞生《死了都要爱》《One Night In北京》《离歌》《海阔天空》等脍炙人口歌曲。
1.您是什么样的契机下开始学习爵士鼓的呢?
我之所以会学鼓,有两个小故事。一是大约在11岁时,我和年纪相近的发小对时下的摇滚及流行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接触了一些电声乐器,我便开始跟着朋友同好一起学吉他。后来因为要组乐队,但大家都是学吉他,没有人学别的乐器,而我的吉他弹奏程度经评比又是在几个朋友里最差的,朋友就建议我可以去打鼓。虽然在心不甘情不愿的情况下去了琴行学鼓,原本也只想学三个月看看可不可以坚持下去,但谁曾想这一坚持就是30多年。
另一个更坚定我要学习打鼓及搞摇滚的故事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去音乐酒吧听朋友哥哥的乐队演出。在他们的演出过程中,我被鼓手所敲击出的鼓声及整个乐队呈现出来的感染力所震撼,让当时还是小学生的我更笃定要去玩音乐并且组乐队。从此就打开了我打鼓及玩乐队的生涯,但弹吉他到今天依然是我在打鼓之余最喜欢玩的乐器。
2.第一次使用罗兰电鼓大概是什么时候呢?
开始接触罗兰电鼓设备是在九零年代。那时我已从事演出工作,因为要应对各种音乐风格的需求,所以也开始接触一些电子打击设备。那时 Roland 的电子打击设备正处于发展阶段,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第一次使用了一个叫做 OCTAPAD 的打击板,这个设备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可以自定义需要的音色在八个打击面板上,非常神奇。
正式使用罗兰电鼓是最早期的 TD-7,它的外型由几个圆形的打击板组合而成,加上一个小小的音源,非常有科技感。
最令我震撼及开眼界的则是1997年我去日本东京参加乐展,第一次看到 V-Drums,完全改变了我对电鼓的看法,也被这个新科技的产物深深吸引。后来我也拥有了 Roland 的第一套 V-Drums ,并在1998年台北乐展上很荣幸地为 V-Drums 做演示,从此与罗兰电鼓结下了不解之缘。
3.看到您最近在使用罗兰电鼓 VAD706 ,您对这套鼓作何评价?
我在直播时使用 VAD706,感受到它的音源 TD-50X 功能更强大,音色更真实。与以往罗兰电鼓音源相比,操作逻辑依然合理方便。经一番调适设定,当跟着我们信乐团歌曲演奏时,好像回到当年在录音棚演奏原声鼓,和我们歌曲里原本的鼓声合二为一,这个感觉难以形容,只有亲身体验才会感觉得到…
4.从您第一次使用罗兰电鼓到现在的 VAD706,您对它们之间的变化,有什么感受呢?
从最早的罗兰电鼓 TD-7 到现在的 VAD706,这20多年时间里,感受到罗兰电鼓一直在自我超越,我甚至没有办法想象未来的罗兰电鼓会发展到什么样的境界。
5.有很多人对电鼓存在着误解,总担心用电鼓练不好鼓,对此您怎么看?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电鼓跟原声鼓在手感和音色表现的差别必将越来越近,而电鼓先天在音色及拓展方面有着原声鼓所没有的优势,所以不论是在学习及演奏方面,未来电鼓的发展潜力将不可预期。
6.根据您多年的乐队经历,有什么好的经验提供给新生代鼓手以及正在努力成为鼓手的后辈吗?
相对于我学习音乐乐器的年代,现在互联网的普及和便利性,让讯息资料的取得与以往有着巨大的区别,也正因如此,在海量的资料讯息中找到自己真正需要及适合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但又不要一切来源只有网络,脱离现实。总之,多听,多看,多想,多互动,有计划的学习。打开自己的心门,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多与现实中的人事物接触,因为不论未来世界怎么发展,但我相信一切最终还是回归人性,发自内心的事物总是感人的,有温度的,音乐更是如此。
罗兰电鼓